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消防安全与韧性发展

学术交流会在广州举办


图片1.jpg

10月30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消防工程分会和轨道交通分会联合主办的“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消防安全与韧性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聚焦“践行生命至上理念,赋能消防安全与韧性技术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消防安全与韧性发展技术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及设计单位代表18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子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消防工程分会会长、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消防工程分会副会长、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于松伟,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曾宪川,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消防工程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超,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文,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晖,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王迪军,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勘设建筑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孙立德,广东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东莞市勘察设计协会会长邢潇璇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农兴中主持。

王子牛在讲话中指出,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消防安全与韧性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稳定运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遵循,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升设计定位,将安全与韧性理念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一是要提升设计工作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安全与韧性理念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技术、管理、数字化和业务模式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行业服务能力;三是要发挥协会多专业优势,加强标准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交流,形成合力推动行业进步。他表示,协会将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与多专业资源优势,引导行业通过守正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应对城镇化“下半场”的挑战,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专业力量。 

王晖在致辞中分享了广州地铁在特殊消防设计、车辆基地物业开发及隧道智能运维平台建设方面的经验。他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益密集,地下空间因结构复杂、人流密集等特点,消防安全与韧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消防标准存在滞后性与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韧性评估方法等方面仍面临的技术难题,呼吁行业共同努力,探索更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标准完善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构筑坚固可靠的城市地下安全防线。

曾宪川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本次学术交流会的召开恰逢其时。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开发在拓展城市容量的同时,也面临火灾荷载增加、烟气控制与疏散救援难度加大等挑战,传统防灾模式已难以应对。行业亟需推动理念转型,从“事后应对”转向以“韧性”为核心的前瞻性能力建设,通过性能化防火设计、智能疏散、多灾种耦合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韧性体系。这不仅是行业的技术革新任务,更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使命。他期待本次会议能凝聚共识、激发创新,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安全韧性发展注入智慧动力。

马超在致辞中表示,在我国城镇化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作为集约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他指出,地下空间在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其先天条件也使其成为安全韧性的薄弱点,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本次大会以“消防安全与韧性发展”为主题,具有深刻时代意义,“安全”是基础,而“韧性”则要求设施具备抵御、响应并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更高层次能力。他强调,消防工程分会与轨道交通分会将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安全发展的新路径,并相信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将为行业未来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

在专家报告环节,于松伟作了题为《地铁消防标准协同问题之我见》的报告,谭文作了题为《广州地铁运营盾构隧道安全韧性提升技术探索与实践》的报告。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内地业务拓展副总经理鲍风作了题为《港铁车站商业及消防设计交流》的专题报告,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郝爱玲作了题为《地铁车厢用主动消防设施应用技术初探》的专题报告,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罗辉作了题为《轨道交通消防设计探索与反思》的专题报告。黄晓家通过现场连线方式,作了题为《轨道交通火灾风险与消防安全措施》的专题报告。

2.jpg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

本次会议由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勘设建筑技术服务中心、广州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院施工图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康道地铁通风设备有限公司、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分会、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家委员会联合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