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

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图片16.jpg

8月24-26日,“水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本次会议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7位省级勘察设计大师,全国11所知名高校的教授,8大市政设计院的院长、总工,6大建筑设计院的院长、总工,以及来自设计、科研、高校、运营单位的80余位特邀嘉宾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邵益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韵、李艺、李树苑、黄晓家、张鹏举、赵锂,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占峰、副校长郝贠洪,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会长陈永,常务副秘书长张彬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创新 融合 发展”主题进行研讨,旨在搭建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水业交流平台,通过促进科技资源的整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进企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为科技创新推动水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水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会议先后由《给水排水》社长张彬、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艺、重庆大学教授崔福义、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会长陈永主持。

图片17.jpg

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占峰

李占峰代表主办单位对各位参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谢意,他介绍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基本情况与教学科研体系,以及内蒙古近年来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向开展的工作和收获,指出在全面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的指导思想下,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开放发展之路,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在联合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图片18.jpg

内蒙古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鹏举 

张鹏举介绍了内蒙古勘察设计协会的基本情况与工作目标,同时从建筑行业的角度,指出专业融合与跨界创新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19.jpg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会长、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永

陈永代表主办单位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欢迎。指出在建筑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迫切需求,此次论坛的举办正合其时。创新是动力源泉,融合是必由之路,发展是根本目的。行业协会和行业媒体肩负着加强行业交流、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责任,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科技创新推动水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主题报告环节,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盼盼做了《未来绿色低碳城乡水系统发展面临的科技问题与产业前景》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碳中和愿景下城乡水系统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绿色低碳城乡水系统发展对策思考、绿色低碳技术研究进展三个方向展开。

图片20.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

 图片21.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盼盼

报告提出,目前城乡水系统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引发的潜在城乡水系统灾害风险,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城市极端微气候,城乡物料失衡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城乡废水、废物温室气体排放与维护管理问题,农村面源污染对城乡水系统的影响等。针对上述问题,城市水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要建立水生态缓冲区,提升自然净化功能,便于资源回收;城市水系统应满足水、能源(绿电)、生态需求,要实现多能互补,降低能源输送成本,提高安全可靠度;城乡水系统要向绿色低碳、资源与能源利用方向发展;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污降碳与资源回收方向发展,要发展现代分离技术,实现资源分离回收利用。

报告总结了有机废物源头回收与资源化利用,雨水与灰水分布式资源化回收,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与智慧管控,绿色低碳健康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结论:未来绿色低碳城乡水系统的发展将蕴含着重大科技创新机遇与产业发展潜力;在现有末端治理的基础上应逐渐地加强源头减污降碳与资源化利用;有机废物要进行源头分离分类收集,制肥回田利用;要发展污水源头减污降碳、过程分布式循环利用、终端智慧运营管理的绿色低碳系统;要发展绿色低碳健康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要统筹城乡水系统发展,形成正碳和负碳平衡、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

 图片22.jpg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邵益生

邵益生做了《关于水业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几点体会》的专题报告。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核心传导机制。结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饮用水主体项目课题实施经验,介绍了“3+4+3+3”的创新融合发展体会。强调实际问题、国家和标准目标、安全保障需求是驱动创新的“三个导向”,提出通过创新多级屏障工程技术系统、创新多级协同监管技术系统、发展材料设备开发技术系统、着力提高技术就绪度的路径促进创新实现“四个转化”,明确要重视创新发展的逻辑链、技术链、产业链和证据链“四大链条”。报告基于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带来的新挑战、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会和绿色、降碳、低塑需求的新业态,对城市水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三点预判”,表达了一定要守住饮用水行业公用事业的属性、民生工程的定位和保障安全职责的初心。

 图片23.jpg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韵

张韵做了《 “两重”“两新”背景下的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作,加大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力度、提升管网安全韧性和运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行业重点任务之一。报告从发展现状、问题解析、更新策略三方面展开,介绍了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的发展历程、政策分析和建设成就。分析表明,我国地下管网已形成一定规模,相关技术与国际接轨,法规及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安全问题、统筹问题、效能问题、资金问题依然突出,总体来说,我国地下管网开始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由“简单粗放”转向“智慧精细”。通过数据分析报告指出,管网更新策略包括:一是推进更新,全面提升管网安全韧性;二是强化统筹,系统推进管网可持续建设;三是科技引领,着力提高管网运行效能;四是多元投资,充分激发管网市场活力;五是构建标准流程,规范项目实施落地。

报告提出,未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管网工作:一是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地下管网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更行改造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地上管网楼宇化、智慧化改造时,强化国家安全管理;二是系统全面,加强前瞻性思考,关注未来管网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注重创新,要坚持整体性推进,全局谋划,建立系统性的更新改造路径,推进管网系统的全面升级;三是专业主导,选择专业技术团队,突出重点,做好管网风险优先序梳理,要做好实施预案,因地制宜选择安全、可靠、高效、低影响等技术手段,消除次生风险隐患;四是确保质量,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生命线工程等安全韧性。总而言之,管网更新改造任重道远,需坚持“良心”与“里子”,借鉴经验,因地制宜,科技引领,精益求精,重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好管网”。

 图片24.jpg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万年红

万年红做了《平台基地助力创新 科研试验支撑设计》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科研条件及科研项目、科研支撑设计概况、产研融合典型案例三部分展开。从科研平台、硬件设备、检测试验能力、科研项目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南市政总院在科研领域的基础条件及科研支撑设计情况。报告重点介绍了珠海给水处理全流程试验研究与梅溪水厂新建项目、东莞MBBR降氨氮试验研究与樟村水质净化厂、江夏/黄家湖强化脱氮除磷试验研究与黄家湖厂四期工程、龙王嘴极限脱氮试验与龙王嘴污水厂五期工程、工业废水试验与荆州市观南路污水厂五个产研融合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分析,报告提出以下五个关键点:一是对于重大市政给排水项目,科研和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工艺方案的研究,将重大项目以高标准的精品工程进行改造,为整个项目的开展、运行以及今后申报各类奖项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对于工业废水项目,与设计部门合力收集整理相关技术资料,开展小试、中试或生产性试验,并适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指导;三是制定试验支撑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以便有序地开展相关工作、促进项目顺利推进;四是协助设计不断总结设计生产经验,形成标准;五是科研与设计及相关部门动态沟通,共同推进产研融合创新。

 图片25.jpg

内蒙古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鹏举

张鹏举做了《“沉、埋、靠”与“引、截、排”》的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内蒙古雕塑艺术馆从废弃十多年的开阔式矿坑改造为下沉式艺术场馆的“华丽变身”,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只用了一百天时间。半部分“沉、埋、靠”代表了建筑策略,建筑设计秉承融自然、承传统、低建造的传统,考虑地貌与气候的统合,实现沉与埋。后半部分“引、截、排”代表了排水策略,项目利用建筑的高度、坡度、绿地设置等实现生态排水,从环境整治的角度和公园融入的角度,进行整体空间设计,增加建筑层次感和民众体验感。

25日下午,在内蒙古雕塑艺术馆开展了“水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沙龙”讨论,各位专家围绕“创新 融合 发展”主题,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由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主办,《给水排水》杂志社、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承办,内蒙古自治区勘察设计协会、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