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在深圳地铁集团、港铁中铁电化公司、广州地铁集团的统筹指挥下,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总承包的深圳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3号线工程南段,以及中铁二院承担四站四区间、全线通信信号系统设计的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开通运营。三线同日齐发,续写中铁二院投身华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新篇章。三线齐发丨中铁二院续写华南城轨新篇章
深圳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起自岗厦北站,延伸至罗湖核心区的红岭南站,线路全长4.38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中铁二院设计团队将该线打造为“站城融合”的典型案例,通过一体规划、同期实施、条件预留等方式,推动地铁车站与周边地块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使工程成为深圳首条全部地铁车站与城市更新融合建设的线路。 针对紧邻密集建筑物群车站,设计团队创新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站基坑施工沉降监测技术,高精度监测深基坑周边密集建筑群沉降,为施工安全提供决策依据。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空间关系开展数值模拟分析,采用盾构特殊设计的多种措施,确保岗厦北至福星站约1100米的隧道12次安全穿越既有地铁线和电缆隧道,最小净距仅0.83米,创国内之最。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3号线工程南起于深圳湾口岸站,北终于上屋站,线路全长22.44公里,采用A型车8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为国际最高GoA4级全自动运行线路。本次开通的南段为深圳湾口岸站至高新中站,线路全长6.36公里。中铁二院设计团队全面践行“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理念,同步实施4个、代建5个市政项目,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地铁、地下空间、综合管廊、道路提升工程在复杂条件下同步实施难题,为其他类似项目积累了重要技术经验;实践“地铁与城市深度融合”开发策略,建立了地铁与口岸枢纽、沿线地块、地下空间、地面景观廊道无缝衔接的交通接驳体系。 内湖停车场作为国内最大盖挖全地下地铁停车场,设计团队解决了停车场建设于厚达18米的淤泥层及砂层之上的技术难题,更在停车场出入线设计中,攻克国内填海区最小240米曲线半径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为后续工程项目穿越填海区的区间隧道工法选择提供了借鉴。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线路全长44.2公里,共设31座地下车站,换乘站26座,开通后将有14座车站与既有线路实现换乘,是名副其实的“换乘之王”,也是华南区域首条一次性建成开通的全地下8A编组环线地铁线路。中铁二院承担了工程如意坊站(不含)至石围塘站至芳村站至大冲口站至沙涌站共计四站四区间以及全线通信、信号系统的设计工作。作为广州地铁首条环线的11号线,将已开通运营的地铁21号线员村-天河公园段拆解接驳至11号线,是11号线全线最终成环的里程碑工程。 中铁二院设计团队面对不同的车型和限界、不同牵引供电方式、不同信号厂商制式等复杂的拆解、切换工况,通过对运营线路充分的现场调查和运营交底,围绕既有系统割接、新旧设备接口迁移和安全防护、运营界面无缝切换、拆解作业工序等制定了详细的拆解实施方案。 深耕华南地区30余载,中铁二院已服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50余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在助力国际化大都市驶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向新而行的新局面。广州地铁1号线,开创国内地铁建设首个勘察设计总体总包管理模式;广州地铁2号线,首创国内城轨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先河;深圳地铁1号线,建设全国首条重叠隧道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轴力1990吨的桩基托换创世界纪录;深圳地铁3号线,全国首个地铁公路建设一体化项目;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国内首条真正意义上120km/h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二院人在创新之路上奋力奔跑,创造了近百项国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