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大师的又一巨作——苏州中银大厦
历时两年,苏州中银大厦在众人的期盼中于日前顺利竣工。中银大厦作为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总部大楼,由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合作设计,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苏州的又一巨作,也是苏州设计与贝氏继苏州博物馆之后合作的又一个精品项目。
一、项目概况
苏州中银大厦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金融中心内,旺墩路以北,万盛街以东,项目总建筑面积99797平方米。中银大厦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基地东北两侧河流两岸美丽的景观及宽广的视野,采用简洁的建筑体型和外表来呈现中国银行的实力和尊贵。继承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中银大厦的设计也是对苏州建筑传统的重新诠释,而非完全地照搬复制,传统的灰白主色调被充分利用,装设性很强的石材铺地模式以及河道边的步行走道和河岸亲水石阶被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苏州传统的池塘及与之配合的喷泉也将在庭院中大放异彩。
该项目同时也借鉴了贝氏其他中国银行大厦项目中的设计元素,清晰的建筑几何体框架、高大而充满日光的入口大厅、方格天花、室内石材贴面……既是一种致敬,也是对中国银行建筑风格的一种承袭。
二、建筑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1.基地分析与布局划分
基地沿旺墩路,位于旺墩路北,万盛街东。在建筑总平面布局上,主要分西侧的塔楼、东侧的裙房以及连接塔楼与裙房的主入口大堂三大体块。设计首先考虑使用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表达建筑功能上的区别,将空间要求较小的银行办公室设置在西侧的塔楼,而将空间要求较大的银行营业区设置在东侧裙房。具有标志性的主入口大堂中庭将塔楼与裙房连接起来。
图1
图2
图3
2.设计理念
苏州中银大厦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在于利用其基地东北两侧河流两岸美丽的景观及宽广的视野,采用简洁的建筑体型和外表来呈现这个在中国具有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实力和尊贵。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2.1塔楼形体取向
苏州中银大厦方案按照国标绿色建筑至少二星级标准的认证要求而设计,大厦形体设计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让各办公用房具有大量的自然采光,这一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也通常要求塔楼有必要具有相对狭窄的造型,以使日光能照射到建筑物的中央区域。为了减少空调制冷的能源消耗量,一般要求尽量减少建筑东西向日照面,但由于受本地块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意见的有关规定限制,南北立面面宽不能超过50米,因此,塔楼造型在平面布置上设置了一个角度,这样南北立面面宽仅略大于28米,这个角度的设置也使塔楼的主立面东立面充分利用了东向景观,并使南广场更加敞开。规划意见要求带来的限制也转变成为了设计的优势。
图9
塔楼西侧室内空间的视线大部分被西侧临近建筑塔楼遮挡。建筑物的西晒大量增加空调能源消耗负荷,本设计也将服务功能的核心筒设于塔楼西侧,这样也大大降低了空调的能源消耗。
2.2塔楼比例和轮廓
建筑整体轮廓也保持简洁的形体,这样的设计能让中银国际金融大厦在高度视觉上更突出,在周边同样100米限高的众塔楼中脱颖而出。遮挡塔楼屋顶机房及设备的女儿墙距地面道路的高度约110米,基本符合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要求。此设计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纪念碑式的建筑语言,但仍使该建筑具备端庄的姿态。
3.平面功能组织
3.1地下层的功能分布
除了在地下一层增设了银行保管箱库外,设置了主要的机电设备用房并尽可能多地设置汽车停车位。为了达到政府要求的停车位数量,地下两层车库都具有较高的层高,以满足双层机械停车的需求。人流方面,地下层与地面层以专用电梯连接,以便在地面首层进行安检并防止地下车库的烟气及异味因烟囱效应通过电梯井道渗透到塔楼各层。除了汽车库功能外,地下层还设置了大厦的主要的中央机房,变配电所及水池泵房,靠近塔楼货梯及厨房专用电梯的部位还设置了卸货平台。
3.2塔楼功能组织分布
塔楼主要是银行的办公用房,为了方便塔楼的员工进出裙房四层的员工/招待餐厅,在主大厅的上方设置了空中连廊使塔楼四层电梯厅与员工/招待餐厅连通。电梯分区设置,十一层是低区的最后一层,这一层将来也会成为电梯高低区的转换层,二十层将用作银行总裁办公室,二十一层将作为VIP私人银行并带有一个二层楼高的接待大厅,接待大厅面向一个大露台,具有极好的向西,北和东方向的观景。最高层二十二层将用作VIP俱乐部。
3.3裙房功能组织分布
因功能面积、结构跨度、采光和景观所需,银行公共及私人营业大厅皆置于裙房。功能分布亦根据人流密度高低,把高人流密度的服务功能区设在地面首层,而人流密度稍低的服务区设于二层及三层;这些楼层都通过专用电梯和自动扶梯相互连接起来。员工/招待餐厅占用了裙房整个顶层,从餐厅室内和顶层景观露台瞻望东、北面的水景及南面的入口广场,这给员工在餐厅用的餐时带来特别的愉悦。
4.绿化与景观
本方案着重于主入口广场、西入口广场和东北河道交汇处的园林俯瞰这三个主要室外空间的景观设计。
所有室外空间都将大量种植树木、竹子及各类地被植物。沿旺墩路及西面侧道将种植整齐的植物以强调建筑几何线条的棱角。这种风格将在建筑的北部延续和重复以呈现统一的设计主题,但在北面及东面的河道沿岸这种有棱有角的规整风格将会软化,而代之以较悠闲的格局布置。
河道是基地最宝贵的资源,而本方案设计也寻求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在主入口广场、广场的东侧、主入口大堂中庭的北侧以及沿河道的公园都设有水景来增强水的主题。
三、结构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1、工程概况
建筑物由主塔楼及东侧裙房、中庭连廊组成。主塔楼地上22层办公用房,顶部2层机械用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面以上总高度为99.72米;裙房地上四层,局部一层夹层,采用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面以上总高度20.75米;主塔楼及裙房之间为3层挑空的中庭连廊,中庭连廊4层为餐厅和设备机房,5层为景观屋面,采用大跨度钢桁架结构。
苏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按插值确定为0.50秒。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2、结构设计技术创新点
2.1主楼东侧入口采用钢骨构件斜柱转换,受力更加合理主楼东侧VIP入口位置需要大空间,结构上采用斜柱进行转换,斜柱和梁均采用钢骨构件,通过合理的程序分析和结构节点设计,保证了斜柱转换受力合理,传力可靠。转换斜柱及相关的梁抗震等级均提高一级。
2.2东侧裙楼营业大厅采用钢结构转换桁架以提供合理的传力途径东侧裙房采用一层高的钢结构转换桁架,为一楼营业大厅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通过多种程序,对桁架进行专门的分析,为了避免钢桁架上弦对相连的混凝土构件产生较大的水平力,桁架下弦连接采用长圆孔连接,释放水平轴力,也避免了上弦较大水平力的产生。
2.3中庭钢结构桁架的合理布置和分析,中庭钢结构桁架平面呈梯形,从南至北设置5榀钢结构桁架,桁架跨度分别为46.117m、37.677m、33.604m、29.085m、25.017m,桁架高度为4300mm,桁架与裙楼固定连接,与主楼采用水平双向滑移连接,设置120mm宽的抗震缝。桁架整体分析显示,桁架与裙房固定连接支座有一定的水平力,结构上先采用长圆孔释放一部分恒载作用下的水平力,待屋顶覆土完成后再螺栓终拧。
四、 设备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1、暖通专业
1.1该工程空调(不包括数据中心)总冷负荷为7733KW,总热负荷为3058KW, 建筑面积冷负荷指标为79W/m2,热负荷指标为32W/m2。空调冷源采用2台850RT水冷离心杆式冷水机组、1台500RT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空调供回水温度为7/12℃。过渡季节设置免费冷却系统,当室外湿球温度低于10℃时,冷冻机组停止运行,开启塔楼冷却塔、板换进行供冷,此时空调供回水温度为14℃/17℃。空调热源由城市热网蒸汽提供,蒸汽压力0.8MPa,减压至0.6MPa接至分汽缸,分别送至各用汽点,蒸汽总用量为6t/h,其中空调5.8t/h,生活热水0.2t/h,夏季送入溴化锂机组,冬季经2台组合式汽水板式热交换器换热后得到60℃热水,提供给空调末端使用,热水回水温度为50℃。
1.2数据中心全年制冷,主机采用2台300RT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一用一备),过渡季节及冬季采用冷却塔免费冷却系统。
1.3大楼一~四层裙房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小空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方式,大开间及公共区域采用组合式空调器(转轮热回收)集中处理空气。塔楼标准层办公区域使用时间相对集中,且对舒适性要求较高。为了满足业主对新风的需求和每个区域室温的可调要求,标准办公层的空调方式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塔楼的新、排风通过设置在屋面的全热回收机组处理后通过专用的管井集中送到各层。热回收效率约为62%(>60%). 高大空间(大门厅、营业厅等)采用顶送下回方式,沿玻璃幕墙设置地埋式盘管上送风,避免幕墙结露。
2、动力专业
由变配电所0.4kV低压主配电柜配出的配电干线采用高强密集型母线或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低压电力电缆,电力电缆沿电缆桥架敷设。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双回路柔性矿物绝缘防火电缆供电,并在末级配电箱中自动切换供电。一、二级负荷配电的两路电缆敷设在同一桥架时,桥架内应加隔板,用于两路电缆隔开。桥架内通长敷设热镀锌扁铁-40x4作为接地干线。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和引入引出电缆的金属导管应可靠接地,全长不应少于两处与接地保护导体(PE)相连。
3、给排水专业
3.1给水:在市政压力供水范围内采用市政直接供水,超出市政压力部分采用变频给水系统。
3.2排水:室内采用污废合流的排水方式,室外采用雨污分流分别排至市政接口。地下室废水采用潜水泵提升至室外,排污泵自带控制箱。
3.3裙房屋面雨水采用虹吸雨水系统,塔楼屋面雨水采用重力雨水系统,暴雨重现期按50年设计,室外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3年,雨水经室外管网汇总后排至市政雨水接口。
3.4生活热水系统:项目设置集中热水系统,裙房热水系统热源为市政蒸汽,21层以上热水系统热源为太阳能辅助电加热系统。5~20层公共卫生间设置小型电热水器供台盆热水。
4、消防给水专业
4.1项目室外消防给水由一路市政给水及周边河道共同提供,室外设置DN150消防环网并按距离设置室外消火栓。
4.2室内采用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消防水池及泵房设置在地下室,消防水池有效容积620m3,储存全部室内消防用水量。各系统消防泵流量及参数满足规范要求。机房屋顶设置有效容积18m3高位消防水箱,水箱设置高度满足室内消火栓系统、喷淋系统压力要求。消防水池及高位消防水箱设置液位显示传送至消防控制中心。
5、电气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5.1强电专业
该工程由二路20kV电源供电,供电电缆采用20kV交联聚乙烯铠装电力电缆,由市政电网经该地块新建开闭所引入至设于地下一层的变电所高压配电柜,电缆引入室内处穿防水钢套管保护。两路20kV电源同时运行,各供两台2500kVA及一台1000kVA干式变压器(SCB10型,Dyn11低损高效节能变压器),两段高压母线间不联络,两段不同电源低压母线间设联络开关,两路电源互为备用。另设二台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常用发电功率为1200kW,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在两路市电均断电的情况下在15s内自启动向应急主配电柜的ATS的备用回路供电,ATS具备机械及电气联锁,自投自复。
5.2弱电专业
该工程弱电工程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无线通信覆盖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导引、查询及排队叫号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会议签到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餐饮消费管理系统,电梯控制功能,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系统实现现代管理、监测、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技术手段将保安人员无法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场合能实时、形象、真实地通过画面显示出来,提高防范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度。
五、结语
苏州中银大厦项目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在于利用基地两侧河流两岸美丽的景观及宽广的视野,采用简洁的建筑体型和外表来体现中行的形象。方案按照国标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大厦形体设计上主楼采用相对狭窄的造型,以使日光能照射到建筑物的中央区域,让各办公楼层具有大量的自然采光。同时,主楼造型在平面布置上倾斜了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的倾斜既能使主楼的主立面(东立面)充分利用东侧的景观,又能增加整幢大楼南向采光的面积。主楼内部设计将服务功能的核心筒设置在主楼西侧,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西晒引起的能耗,也留出了东侧景观较好的空间。该项目的建成成为中国银行各地分行在科技运用上的典范,在装饰效果成为中国银行总行(北京)风格和苏州特点的完美结合,使苏州分行成为独树一帜的、领超全国分行的代表。同时,也成为同苏州博物馆一样的苏州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项目荣获2015年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中银大厦
建设地点:苏州工业园区旺墩路以北,万盛街以东
用地面积:25096㎡
建筑面积:99640.47㎡
设计时间:2010年
设计人员:戴雅萍、查金荣、唐韶华、靳建华、李新胜、
刘元杰、陈凯、王莺、张志刚、陈磊、钱沛如、陈苏、沈丽芬、庄岳忠、王海港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夏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