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举勘测旗——访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张志华

 微信图片_20211215142536.png

每当我们谈论起文化时,总会觉得腹有千言却难以言说,其实,文化就是这样看似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文化,一个群体也有一个群体的文化,测绘人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文化之于单位,既是土壤,滋养集体,承载发展,也是旗帜,昭示方向,展现风采。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院”)就始终高举文化大旗,让职工的价值观、道德观、意识形态和工作实践有机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勘测文化,使文化变为创业奋斗与孜孜追求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并将勘测文化延伸至地图文化,把文化变为青岛院一张闪亮的名片,逐渐冲出青岛,走向世界,为中国地图文化赢得荣耀与尊重。

 

作为院长,张志华见证了该院勘测文化的传承和地图文化的兴起。在青岛院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测绘》记者采访了张志华院长,听他讲述青岛院的文化故事。

 

 

根植勘测  一脉相承

“我院的70年是一部奋斗创业史、是一部探索创新史、是一部担当奉献史、是一部文化传承史。”在青岛院勘测文化建设大会上张志华说道。在他看来,无论是地图文化的兴起还是勘测文化的建设,都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届领导的成绩,而是70年来,几代职工共同传承、凝练而来的。

 

说起勘测文化及其传承,张志华的思绪不断向前追溯:“测绘和地图是与人类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原始社会捕猎需要标记猎物的方位,农业社会耕作需要丈量土地面积,所以,测绘就在生产实践中诞生了。随着测绘和地图的出现,测绘文化也就应运而生。”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青岛院的勘测文化是根植于人类数千年来的勘测实践及其应运而生的广义上的文化。”张志华介绍,首先青岛院的勘测文化是属于测绘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在传承中结合院实践和集体智慧,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张志华解释道,测绘作业是一项集体劳动,需要团队协作,所以文化讲究以人为本,讲团结。从1951年创立至今,青岛院一直将以人为本放在单位发展的重要位置,不仅大力引进人才,更培育人才、关爱人才、奖励人才。早在上世纪90年代,青岛院为了引进地理信息和航测人才,就不遗余力地从海内外引进人才,组建了地理信息和航测专业技术团队,并传承至今。为了引进和培养人才而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在青岛院已经习以为常。

 

青岛院将勘测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实践,并逐渐“开花结果”。如今,青岛院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220余名,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4名,高级工程师190余名,各类注册师220余名,注册测绘师数量全国第一,注册岩土师数量全省第一,同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育和奖励体系,不仅引进人才,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奖励人才。

 

此外,测绘是一项支撑性、服务性的工作。测绘诞生于生产实践、服务于国计民生,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测绘人更懂得奉献与感恩。测绘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更在发展中回报社会。支撑社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承担社会责任是测绘事业的根基。

 

在70年的发展中,青岛院将奉献和感恩记在心间,践行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从水准原点管护、引黄济青工程勘测,到参与黄岛开发区、高科园建设,再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小珠山山林火情应急保障……哪里有中心工作,哪里就有青岛院的身影。青岛院的勘测队伍用双脚踏遍青岛每一个角落,将奉献和感恩书写在青岛的大地上。不仅如此,该院还将奉献精神和感恩文化践行在工作日常,不仅感恩同事、感恩单位,更感恩与勘测事业共同成长的所有同行者。

 

发展之路  文化先行

青岛院的发展理念有三条: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文化立院。“文化立院是后来加入的,但却占据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立’字,立是根基,是发展的土壤和旗帜。”张志华说,数十年来,院里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勘测文化的传承积累。

 

“在改革开放之初,青岛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当时也有很多声音,有人觉得管理机制有问题,有人觉得是技术团队不够优秀……但我们后来总结,那时候院里的问题既不是管理机制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是文化理念跟不上,所以我们后来坚持把文化立院写进全院发展理念中,放在单位发展最关键的位置。”张志华回忆道。

 

“单位发展一定要文化先行,理念先行,一个单位一个团队的发展最忌讳的就是思想出问题。”张志华告诉记者,文化虽然不是硬措施,但这恰恰是文化的优势,只有文化才能潜移默化,深入职工的思想中,从而让全院上下明确方向,协同一心。

 

“测绘是一项技术强度高、实施难度大的工作,测绘人也是一群艰苦朴素、敢于担当的人,所以我们的文化强调创新开拓、勇于担当。”张志华告诉记者,院里的勘测文化是根植于勘测实践和测绘文化,但又在传承中提炼出了特色,比如青岛院的使命是“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这就跟测绘的任务是相通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和奉献精神,总结出“全院工作一盘棋、勘测信息一体化、软硬实力齐发展”的三大核心发展战略,让勘测文化和业务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微信图片_20211215143104.jpg

岛院召开勘测化建设

 

全院工作一盘棋就是指全局意识,以集体为重。“原来我们都是各基层单位各自为战,出去‘乱打架’,基层单位之间争资源、不团结。后来,我们就要求个人和基层单位的利益要服从于全院总利益,为了全院总的战略目标,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或者某个单位的利益。在一个集体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团结协作太难,相互之间的合作配合太难,但是,我们必须要打破这层壁垒,做到全院工作一盘棋。”张志华解释道。

 

青岛院用了7年时间进行机构调整,打破职工与职工、部门与部门之前的壁垒,贯彻全院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全院的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实现工作一盘棋的发展战略。

 

第二是勘测信息一体化。“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需要融合发展,现在要求发展源头专业,一定要向前期靠拢,地理信息专业要延伸到岩土专业,测绘也是一样,这三大专业融合发展,专业交叉才有创新,才有新的业务量。”张志华告诉记者,勘测信息一体化就是要求三大专业要团结、融合,拓宽交叉认知,最后形成勘测信息一体化的理念。

 

第三是软硬实力齐发展。“干勘测的大多是理工科出身,整天围绕着技术设备转,我感觉这个路子也走不通。”如何让青岛院能够长久稳步地发展下去,这是张志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进一步补充道,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软实力不足、存在感不强。所以,青岛院又提出来软硬实力齐发展。在抓工程、设备这些“硬”指标的同时,也要抓软实力,比如文化建设,包括勘测文化、地图文化、文创产业发展等。软硬实力齐发展,只有通过工作经验去践行。

 

地图文化  星火燎原

在青岛院软硬实力齐发展的战略下,地图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支点和平台,将青岛乃至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推向了新的高度。对于中国地图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曾评价道:“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已从青岛走向世界。”

 

“地图是国际三大通用语言(地图、音乐、绘画)之一,更是测绘走向大众、服务大众的桥梁和最直观产物。”张志华介绍,地图文化创意产业是地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它通过将地图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使地图内容的表达由单纯强调科学性转向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举,让地图变得更形象、更直观,推动地图产品从传统的“指路识途”产品向创意产品转变。

 

从2008年至今,青岛院一直尝试在地图文化创意上寻求突破。2013年,在第26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上,由青岛院设计制作的《四方区剪纸地图》在35个国家和地区的52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专家评审委员会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该奖项的空白;在2017年举办的第28届国际制图大会上,该院制作的“梦幻青花——青花瓷地图”获得挂图类公众投票奖。2019年,在第29届国际制图大会上,青岛院更是荣获了3项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2。

作为我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驱之一,青岛院为地图注入了文化元素,使其摇身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绘制在丝巾上的地图、画在羊皮挂件上的旅游图、旗袍上的手绘地图、印在背包和雨伞上的地图,布艺地图、丝绸地图、磁吸地图、剪纸地图、陶瓷地图……这些创意地图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传统地图的印象,让地图的文化底蕴以艺术化、生活化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地图与文化、科技的完美结合,开拓出无限创意空间,开创了地图文化创意产业的先河。

 微信图片_20211215143308.png

青岛院的尝试,不仅仅是开发了一些具体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制图业界对地图制作理念和地图文化的思考。他们的做法立即在业界引发关注,许多测绘和地图制图单位迅速跟进并自主创新,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地图文化创意逐步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0月,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青岛院正是联盟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联盟旨在促进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地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弘扬中国地图文化,提升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今,联盟成员已发展到56家,举办了3届中国地图文化节,为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人的空间思维是与生俱来的,地图就是反映空间思维的一种手段,地图其实是人脑的一种延伸。地图是不可泯灭的,因为人的空间感一定要有一个载体来承载。作为测绘人,顺应历史潮流,调整行业方向,是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谈及地图和地图文化,张志华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满怀激情的探路人。

 

从勘测文化到地图文化,青岛院把文化融入发展,在发展中高举文化大旗。张志华有一个想法,走向大众、服务大众是测绘产业和测绘人的必由之路,而文化尤其是地图文化将是一条重要的纽带。

 

所以,面向未来,无论是勘测文化还是地图文化产业,都应该更加开放包容,主动拥抱变化,并在传承中发展。

 

“文化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它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我们就是要在文化上下足功夫,让勘测事业和地图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大众生活。”张志华如是说。毫无疑问,作为我国勘测体系中文化建设的先行者,青岛院和张志华始终在探索前行中。


来源:《中国测绘》